省市专家组到五峰调研指导“三峡茶师”劳务品牌创建

在民法典起草工作中,由人民大学牵头组织的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已经提出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立法建议。

要在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上更加积极作为,推动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统一的权力监督格局,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惩治腐败的有效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

省市专家组到五峰调研指导“三峡茶师”劳务品牌创建

试点期间,以制定实施《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核心,逐步构建起组织决策科学、执纪执法规范、纪法衔接顺畅、监督制约有力的1+4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规范监察权运行总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了法治的威慑和惩戒、预防和规范、指引和教化功能。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反腐败国家立法。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在行政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11年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逐步扩大,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在司法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和许多地方法院都开办了庭审直播网;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数千万篇裁判文书,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司法公开平台的建设成就斐然。这是法治的规范与保障功能的重要体现。然而,正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般,从苏美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到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再到各种由头的干涉别国内政等,宪章下运行的联合国经常表现出权力架空、力不从心的状态。

[27]《习近平主席接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3日第3版。全球治理体系由全球共商、共建、共享。鉴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未过时,习近平同志还表明了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决定》提出,要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66],以迎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提出的挑战。

[1]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3.构建同周边国家的新型关系。

省市专家组到五峰调研指导“三峡茶师”劳务品牌创建

而另一方面,包括和平与发展、主权与人权、合作与法治、公平与正义等崇高精神的宗旨和原则并未随着时间推移黯然失色,反而在格局变迁与形势变幻中更应时代所需、更显强劲生命力。这些掷地有声的倡议为中国构建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为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四是坚持合作共赢,强调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7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31]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主张国际关系法治化,认为各方应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同时,对作为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互动之天然纽带的涉外法律工作的加强,也是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三)标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 习近平同志主张维护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应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而非整部联合国宪章)为核心。

[20]在参与过程中,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仅回答了加强全球治理的原因、目标和路径问题,而且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以克服全球性困难和挑战,同时还强调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体系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省市专家组到五峰调研指导“三峡茶师”劳务品牌创建

(二)共赢发展是世界的潮流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之一。[64]汪洋:《加强涉外法律工作》,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第6版。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2]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23]。[9]这是他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明确要求,对中国智慧奉献全球治理的殷切期望,对中国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之着力方向的清晰指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发达国家在国际力量对比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任何妄言或妄想取得国际事务主宰权的国家都难谓明智。[3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第2版。随着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理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以发挥传帮带作用。[75]参见前引[73],赵骏文。

3.捍卫核心利益 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中国一直为世界和平贡献着正能量,如积极推动六方会谈进程以期朝核问题被妥善解决,再如就南海争端解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创造性建议。关于国际秩序,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54]。

但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绝非毫无原则和底线。因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将摒弃国强必霸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等陈旧观点和腐朽逻辑,而代之以共同发展合作创新互利共赢等先进理念和崭新思维。

[43]参见《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2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和重大部署。

从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0]到明确界定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该理念的内容伴随着不断精准的表述而逐步丰富。[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因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在历经70多年的风雨实践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联合国宪章的先进性也呈现出正反两面:一方面,某些具体制度的条文设计和传统理解已跟不上时代步伐,有改进的空间。【中文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与此同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我国积极为我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加强对出国人员的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外国有关法律制度,引导中国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与当地企业、居民和谐相处。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还极富战略性和前瞻性地提出了搭车论,即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三)不同主体间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1.构建同发达国家的新型关系。

[1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共赢发展彰显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心愿,成为世界的潮流,同时也是习近平同志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因此,以坚持全球化为一项重要特征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球治理基础的巩固,是对加强全球治理原因的回答。

此外,习近平同志认为应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73]参见赵骏:《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下,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这些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习近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与国际性问题的有力思想工具,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创新发展的先进理论指导。

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从自己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相关推荐